本文目录一览:
1、②连墙件必须随脚手架逐层拆除,严禁先将连墙件整层或数层拆除后再拆除脚手架;分段拆除高差不应大于2步,如高差大于2步,应增设连墙件加固。③当脚手架拆至下部最后一根长立杆的高度(约5m)时,应先再适当位置搭设临时抛撑加固后,再拆除连墙件。
2、施工层竹笆应满铺,角部用铁丝与纵向水平杆绑扎牢固。 立杆底部设底座或垫板,纵向扫地杆与立杆扣接。 连墙件选用软拉配合顶撑,覆盖面积符合规范要求。 剪刀撑按要求选用连接6根立杆,沿全高度布置。活动脚手架施工方案篇2 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明确安全技术措施。
3、(2)铺设方法:脚手板宜采用平铺,对头铺设的脚手板接头下面必须设置两根小横杆,脚手板外伸长度为130~150mm,两块脚手板外伸长度的和不应大于300mm;脚手板搭接铺设时,接头必须支在小横杆上,搭接长度应大于200mm,其伸出小横杆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拐角处的脚手板必须交叉搭铺。脚手板探头用18#铁丝固定在大横杆上。
4、脚手架搭设前编制安全监理实施细则和落地式扣件钢管双排脚手架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建立项目监理部的安全管理制度。审核施工单位编制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及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5、搭设脚手架的安全技术措施有哪些钢管架应设置避雷针,分置于主楼外架四角立杆之上,并联通大横杆,形成避雷网络,并检测接地电阻不大于30Ω。 外脚手架不得搭设在间隔外电排挤线路的安全间隔内,并做好可靠的安全接地处理。
6、外墙脚手架工程的施工方案5提要:地基处理,按文明施工要求,施工现场需设硬地坪,在回填土时应分层夯实,平整,浇筑临时散水坡厚50,宽度应为160 外墙脚手架工程的施工方案5 根据业主提出的要求,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及工期、质量等要求,外墙脚手架采用全封闭式钢管脚手架。
1、扣件总量=直角扣件量+对接扣件量+旋转扣件量。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01)关于剪刀撑布置的相关规定:满堂模板支架四边与中间每隔四排支架立杆应设置一道纵向剪刀撑,由底至顶连续设置。高于4米的模板支架其两端与中间每隔4排立杆从顶层开始向下每隔2步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
2、脚手架的每平米钢管用量和扣件用量的计算方法如下:钢管用量: 外墙双排脚手架:一般情况下,每平米脚手架需要的钢管长度为5米。这个数值是基于双排脚手架的纵距、横距和步距等参数计算得出的平均值。扣件用量: 总扣件数:每平米脚手架大约需要6个扣件。
3、钢管用量 每平米脚手架需要钢管5米。扣件用量 每平米脚手架需要扣件6个,按照70:15:15的比例分别计算十字扣件、转向扣件、接头扣件,即十字扣件2个,转向扣件和接头扣件各0.9个。
4、当双排脚手架的纵距为5m,横距为2m,步距为8m时,每100㎡双排脚手架杆配件用量如下: 搭设双层,则长杆需要273m(长杆取平均长度5米),小横杆用量51根,直角扣件用量187个,对接扣件用量55个,旋转扣件用量17个,底座7个,脚手板14㎡。可以按此推导出每平米用量,总量除以100即可。
5、盘扣架长度计算:实际长度 + 两端预留长度(一般为10cm)。 盘扣架宽度计算:实际宽度 + 两侧边预留宽度(一般为5cm)。 盘扣架高度计算:实际高度。 钢管材料用量计算:盘扣架总长度 × 单位长度用量(一般为每米5-3公斤)。
1、外脚手架施工规范 外脚手架采用φ48钢管双排脚手架,立杆纵距5m,横距05m,内立杆距离建筑物外立面0.30m,立杆步距为8m。
2、(1)脚手架应具备相应的强度和稳定。在准许施工荷载功用下,确保不变形、不摇晃等。(2)脚手架搭设之前,场所应平整,基土结实,并做好相应的排水工作。按照有关要求,基础检验合格后,应放线固定混凝土垫层。(3)垫板应使用长度不得低于2跨、厚度大于5厘米的木板。
3、满堂脚手架搭设规范和要求 满堂脚手架的门架跨距和间距应根据实际荷载计算确定,门架净间距不宜超过2m。满堂脚手架的高宽比不应大于4,搭设高度不宜超过30m。满堂脚手架的构造设计,在门架立杆上宜设置托座和托梁,使门架立杆直接传递荷载。门架立杆上设置的托梁应具有足够的抗弯强度和刚度。
4、外架搭设规范要求如下:钢管扣件脚手架搭设中应注意地基平整坚实,设置底座和垫板,并有可靠的排水措施,防止积水浸泡地基。根据连墙杆设置情况及荷载大小,常用敞开式双排脚手架立杆。
5、落地式钢管脚手架的搭设应遵循两步三跨的规范,即每两步高度约4米,每三跨长度约6米。 转角处、开口处等特殊部位应根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的要求,增设连墙件。
6、落地式脚手架的搭设基础要求:在搭建脚手架之前,必须确保地面平整、坚实,无积水,并在脚手架外侧和周围设置排水沟或其他排水设施。同时,要求地面具有足够的承载力,支撑立杆的垫板应满足承载力要求,底座底面标高应高于自然地坪50至100毫米。
第一阶段:文献调研与案例选取(4月 - 5月);第二阶段: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制定与分析(5月 - 7月);第三阶段:结果总结与论文撰写(7月 - 8月)。 **准备工作情况与现有条件 已组建研究团队,拥有基本的研究资料和办公设备。
(2)有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人员缺乏技术理论基础和具体施工经验,编制中只是对技术规范照搬照抄,而未对具体工程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和设计,没有起到指导施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