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弗洛姆对重占有的批判,揭示了这种生存方式下,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物化,以及对个体自由和创造性的压制。他提倡的重存在,鼓励独立、自由和批判性思考,追求内在的满足与分享,主张在爱与奉献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价值。
弗洛姆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该学说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人的处境。首先,人具有生物学上的软弱性。进化越高的生物,其本能调节设备越不完善。这种差异在人类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人类婴儿在出生时,是最为无助的,对父母的依赖性也最长久。
弗洛姆对东方哲学,特别是禅宗,表现出兴趣,他的视角倾向于西方,与荣格对东西方精神语言结合的追求形成对比。弗洛姆的理论阐述清晰易懂,对问题分析与观察充分,但具体解决方案的实践性有限。例如,如何逐步提升爱的能力,更多依赖个人探索。
弗洛姆强调,逃避自由的途径并不能使人真正解脱,反而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他提出,人可以既自由又不孤独,既独立又不与世界脱离,即积极的自由。这种积极的自由只有在高度民主的社会才能实现,而民主社会主义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文化哲学以人类文化作为全部哲学的反思对象,它试图在各门具体文化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从哲学角度把各类文化现象综合和理解为一个统一的文化体系。它对人和历史的极大关注,对理性异化的批判,从而超越了思辨哲学,拓展了哲学的理论视野。
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研究和推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精神分析学说对世界有影响力。